相信很多人在初中都背誦過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近日,有網友稱,其記憶中早年學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卻發現現在的課本成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那么,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什么時候改的呢?![]()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其記憶中早年學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卻發現現在的課本成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人教社:從未出現過“于斯人也” 發帖網友表示,《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中學課本存在幾十年了,所有上過中學的人應該都背過。其中有一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記憶非常清晰,因為當時課上還聯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這個“斯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人說,課本上,甚至是古文里,從來沒出現過“于斯人也”這幾個字。 “難道我記錯了?”這位網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全部都是“是人”。 此外,另有網友也進行了查證,人教社歷史上的這篇課文自1961年開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經》(漢·趙岐 注)均為“是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透露,該出版社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94%的網友認為是“斯人也” 曾有媒體就“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還是‘斯人也’”發布調查,結果顯示,有94%參與投票的網友表示,記憶中是“斯人也”。 為何許多網友出現“斯人”的群體記憶?人教社編輯部工作人員表示并不清楚。 有網友說,可能是受部分教輔和電視節目的影響吧。 有人認為是時空線被人動了 一定是我們的記憶被修改了,或是我們所處的時空線被人動了,就像電影《蝴蝶效應》,有什么人穿越回去造成了這個全民性的記憶錯誤。 ![]() 有人認為是時空線的“合并” 有網友腦洞大開的說:“2012年的末日,并非什么都沒發生。而是兩個平行宇宙在那一天合并。其中一個宇宙的學生,學的是“斯人”;另一個宇宙的學生,學的是“是人”。兩個宇宙合并,140億人里隨機死掉了70億人。整個世界的總人口還有70億人,我們身邊“感覺”沒有發生變化,但末日實實在在發生了。兩個宇宙看似一模一樣,其實有細微差別,便體現在人和人之間的記憶上。” 不得不佩服網友們的想象力。 有人認為是“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是一個心理學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最早是指人們對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上世紀80年代死于獄中的誤解。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聞發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 同樣因“曼德拉效應”衍生的討論,還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還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兩只黃鸝鳴翠柳”,還是“兩個黃鸝鳴翠柳”? 小編有話說 小編看到這個新聞以后,也嘗試問了一下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么,你學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 推薦閱讀: 1、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意思 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3、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的意思 4、“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意思 5、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意思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