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原來被算作行星,后來又被劃為矮行星,也就不再是行星,九大行星也變成了八大行星,那么,冥王星為什么被除名?矮行星又是什么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冥王星跡象 冥王星為什么被除名? 數十年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隨著一顆比冥王星更大、更遠的天體的發現,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存廢爭論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發現的過程是基于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于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冥王星不再是大行星,而被降格為矮行星。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這些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千米,比月球_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后也就將錯就錯了。直到2006年,太陽系變為八大行星的星系。 ![]() 冥王星 什么是行星? 1、行星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 2、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3、行星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根據新定義,太陽系內的行星就只有以下8顆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 ![]() 新視野探測器于2015六月拍攝的冥王星表面近照,展現了冰山的存在。 什么是矮行星? 矮行星或稱“侏儒行星”,體積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恒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于圓球)形狀,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 八大行星距離太陽遠近順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曾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一顆大行星,它繞太陽運行一周歷時248年之久,平均速度每秒只有3.0英里.它距離太陽大約40天文單位,其表面溫度大概是-230攝氏度。關于冥王星的直徑大小問題尚未定論,盡管已經估計其最大值為3600英里(有人也測定它并不比月亮大,即在2170英里以下)。這一估計的依據是冥王星的細小視圓面在天空中運行時對恒星的掩食情況。大小是地球的6分之一與5分之一之間,質量只有地球的2000分之一。2015年7月14日,美國宇航局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飛越冥王星,測得冥王星直徑約2370km。 延伸閱讀: 為什么夏季的星星比冬季多? 為什么木星和土星都很扁? 為什么恒星會發光? 為什么天空中會出現新星? 為什么星星的位置會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