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正月不能理發,按照民間的說法就是正月理發死舅舅,到底為什么正月不能理發,正月理發死舅舅又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偏偏要死舅舅呢,下面就給大家一個完整的答案。![]() 流傳較廣的說法 “正月剃頭死舅舅”實為訛傳。清軍入關的第一天,即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廷頒布“剃發令”。 當時的清廷為了貫徹“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發式:將頭發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周的發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金錢鼠尾)。 ![]() 清朝成立后,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清廷將這種發型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并一直流傳下來。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視“頭發”如生命,“去發”則是一種刑罰。 由此可見,正月剃頭這事,打頭里起跟舅舅一點關系也沒有,純粹是民間附會諧音罷了。 “死舅”實際上是“思舊”或“思念”,也是可以說是對親人的一種思念,并沒有單獨指向舅舅的說法。所以正月里剪頭并沒有任何說道,甚至還有一個不錯的寓意。 民間傳說1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理發匠很愛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發匠卻為沒有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而發愁。串親的日子到了,理發匠靈機一動,挑著剃頭挑子來到舅舅家,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無不夸贊理發匠手藝高超,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很高興,說這是送給他最好的過年禮物,還約定每年正月給他來理發,看看手藝是否有新的長進。多年后,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發匠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 ![]() 故事原本講的是正月剃頭思舅舅,不知何時以訛傳訛,‘思’變成了‘死’,一字之差,諧音“死舅”讓很多人正月里不敢剪頭發! 民間傳說2 亦有學者考證,其實“正月不理發”這一說法最早源于唐朝。那時候人們把理發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稱之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發,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時官府有一種特別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鉞”,是專門用來砍殺犯人頭顱的刑具。“金月”與“金鉞”發音相同,正月理發也就成了“金鉞消耳”——這就有了上法場砍頭的意思。民間為了避諱,于是后世就有了正月不理發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 《黃帝內經》認為: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穿著寬松的衣服,把頭發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發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發;也不能把頭發扎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發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不但如此,為了人能夠充分得到這種“生發之氣”,還鼓勵人們都出去踏春(這就是自古沿襲到今天“春游”的來歷),當我們人體置于大地上一片綠芽初生的勃勃生機之中時,我們與天地合而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輸到我們人體之內。 春天五行為木,木對應人體的肝膽與筋脈,還主我們的情志。春天正是我們養肝護肝的最佳時間,也是我們舒展調整自己的情緒的最佳階段。每到春天,人心就開始躁動,開始充滿激情,這時去規劃一年的發展,順應天時去積極創業就是最佳的時機。 人的頭發五行屬木,而木具有“生發”的重要特性。那么,什么叫做“生發”呢? ![]() 生發的意思就是“生長、發育”。它指的是一顆種子破土而出,呈現出勃勃生命力的那種特征,也指植物幼苗破土而出,不斷向上生長的那股勁兒。一個人“生發”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更好地開創事業,并且會有很強的生命力不斷去發展壯大。 在易經預測的實踐中,如果一個人與肝膽對應的“木氣”,也就是“生發”之氣不足時,這個人就會表現出較深的“暮氣”,不愿去發展、創新,思想比較保守;或者人生出現了較大的阻力,事業受挫,公司經營面臨困局;或者職務長期得不到提升,學習成績無法提高等等。在看八字時,如果一個人本身具有較強的木的力量,這個人就適宜去開拓新市場,研究新產品,嘗試新的項目開發等;而木弱的人,一般適宜做一些守成、程序化比較強的工作,例如辦公室、財務等。 “木”與我們的頭發相應,體現的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力量,和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剪頭所用的剪刀,五行為“金”,金是克木的,按照“天人合一”的原理,如果在正月剪頭,正好預示著“生機”被破壞,那么對于我們一年的發展,可能會有不良的誘導作用。 綜上所述,正月肩頭死舅舅是誤傳,其實是“思舊”,依然有很多人在正月不剪頭的原因并不是怕死舅舅,而是怕老媽不高興,看起來這種誤傳還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